红权岁月(为何被17岁崇祯轻松诛杀)

1. 红权岁月,为何被17岁崇祯轻松诛杀?

了解了崇祯收拾魏忠贤的手段,你只会留下四字评语:聪明过人。

崇祯的骚操作,比起他那个木匠哥哥,高了一个“珠穆朗玛峰”。

17岁的崇祯收拾魏忠贤的过程,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一曰麻痹对方,二曰逼迫辞职,三曰一网打尽

1、麻痹对方

看17岁的崇祯收拾权倾朝野的魏忠贤,你会惊叹,这孩子智商着实不低。

公元1627年8月,木匠皇帝朱由校病入膏肓。

只可惜,他为了木匠事业兢兢业业,没有留下一个儿子。当然,孩子也是有过的,在魏忠贤和奶妈客氏的操作下,都夭折了。

无奈,只能接来朱由校的亲弟弟朱由检,这是朱由校唯一的亲弟弟。这人魏忠贤也熟悉,很聪明,很低调,也会来事。这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。

在病榻前,朱由校和弟弟交流了几句,并让他相信魏忠贤和张皇后。在朱由校看来,这个弟弟是个听话的弟弟,而在朱由检看来,哥哥真是个愚蠢的哥哥。

此时,阉党专权,魏忠贤基本控制了朝野内外。东林党人已经被魏忠贤的阉党干翻了,没什么大气候了。江山看似姓朱,实际已经姓魏了。

了解过秦朝的赵高专权,也看过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作乱,还听说过本朝时期的刘瑾作乱,朱由检知道,魏忠贤比起那些大太监,有过之而无不及,魏忠贤在全国的生祠堂都已经建了不少,而且还有一些在建。

农历8月22日,朱由校驾鹤西去了,朱由检上位了。

此时,魏忠贤和朱由检两人各怀心思。

从史料来看,魏忠贤想的是,这个小皇帝会不会让自己好好活下去?怎么才能好好控制住小皇帝?需不需要把崇祯推翻,或干掉?他是具备那个能力的。

而崇祯想的是,如何打垮魏忠贤和整个阉党集团。

于是,魏忠贤开始试探崇祯皇帝了,而崇祯也开始麻痹魏忠贤了。看不见的角力开始了。

在经过几番观察后,魏忠贤率先出招了。

(1)第一回合:魏忠贤提出辞职。

1627年农历九月初一,魏忠贤向小皇帝提出了“辞职”,想回家养老。

考验开始了,崇祯如果同意,说明崇祯想要快速收拾他,那么就得采取手段了。

崇祯亲自召见了魏忠贤,告诉了魏忠贤一个秘密:“先帝临死前告诉我,要相信两个人,一个是张皇后,一个就是你啊!”然后,崇祯干脆利落地拒绝了魏忠贤,不准辞职!

魏忠贤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一半了,他很感动,崇祯竟然如此和善,很靠谱啊!这皇帝非敌是友啊,假以时日,小皇帝的兴奋感过了,像哥哥一样玩什么木匠活,自己又可以全盘管理了。想想,真是美事!

既然小皇帝还信任自己,那么,就不要冒着危险搞事了。

第一回合,魏忠贤试探获得了”放心“,而崇祯成功麻痹了魏忠贤。

但这还不够,试探会继续,麻痹会继续。

(2)第二回合:客氏提出了辞职

说起客氏,这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奶娘,此人年轻时长得很妖媚,和长大的木匠皇帝的关系不清不楚,总之,喂奶的奶妈,在孩子六岁时就应该出宫了,可此女子一直没出宫,说孩子舍不得。

当木匠朱由校当了皇帝后,第一个封赏的就是客氏。

在皇宫,除了张皇后,女人榜排名第二的就是这个女子。而魏忠贤能够崛起,靠的就是这个女人,他俩是“对食”的关系,就是一对“假夫妻”。

客氏提出了辞职,魏忠贤和客氏认为小皇帝崇祯会拒绝的。但是,这一次崇祯直接批准。

客氏傻眼了,魏忠贤也纳闷了,这是敌是友?魏忠贤隐晦地和崇祯了解情况,崇祯的理由正确极了:客氏是先帝的奶妈,现在先帝死了,我留着她干啥?没有任何理由啊!

是啊,这理由简直让人无法拒绝。而魏忠贤的心再次完全悬空了,他少了一个绝佳的帮手。

不,他要继续试探。

(3)第三回合:王体乾辞职。

王体乾的辞职,是魏忠贤的第三道考验,因为王体乾是司礼监掌印太监,位高权重,最关键的是,这是魏忠贤的左膀右臂。

如果崇祯同意了王体乾的辞职,说明崇祯要收拾他们这一帮人了。

过了一天,崇祯回复:不同意!朝廷重臣,不能够随意辞职。

崇祯的这个动作,让魏忠贤再次放下心来,看来,是自己多虑了。

崇祯为何不同意魏忠贤的左膀右臂辞职?因为崇祯非常明白,这也是一个试探局,不是不同意,而是时机不成熟。

为了让魏忠贤进一步放心,崇祯突然下旨封赏了一批太监,这些太监无一不是魏忠贤的阉党成员。

(4)第四回合:阉党干将辞职。

魏忠贤的心刚刚放下,一个大消息来了,副都御史杨所修弹劾了四个官员:兵部尚书崔呈秀,工部尚书李养德,延绥巡抚朱童蒙,太普世少卿陈殷。

这四个人贪腐成性,但杨所修找到理由是:不孝!

因为这四人的父母去世后,都没去“丁忧”守孝。

这四个官员都是阉党集团内的权臣。魏忠贤以为是崇祯主动出招了。

但是,崇祯很快做出了批复:杨所修不要随口按罪名,不准!

这下魏忠贤明白了,这不是小皇帝出的招,是杨所修自己做的事,这是要表现,未来好升迁。

魏忠贤放心了,但那四个大臣不敢了,杨所修弹劾的理由是正常的啊,自己要自觉,于是纷纷主动提出辞职。

按照魏忠贤的判断,小皇帝可能一一拒绝。

但是,崇祯将崔呈秀留了下来,同意另外三人的辞职。这是为什么?因为崔呈秀是阉党集团第三号人物,仅次于魏忠贤和客氏。

此时,魏忠贤感觉到崇祯皇帝的不简单了,开始提心吊胆了。

(5)第五回合:两件小事

农历九月二十四日,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弹劾监生陆万龄。

这个陆万龄不是大人物,却是魏忠贤的铁粉,虽然不是魏忠贤集团的重要成员,却喊着要给魏忠贤建生祠,总之,此人为了获得魏忠贤的信任,脸都不要了。

崇祯马上下令,先逮捕后审问。

魏忠贤得知此事,立即给皇帝给出建议:这种败类,应该依法严肃处理。

这是魏忠贤的本意吗?不是,这也是试探,看崇祯的态度,反正此人不是什么重要成员。

看魏忠贤说话了,崇祯反倒做出了决定:算了,到此为止吧!

魏忠贤一看,皇帝还是给自己面子的。

第二天,江西巡抚杨邦宪竟然上疏皇帝,大夸魏忠贤,并希望给魏忠贤建立祠堂。

魏忠贤急了,自己处境已经危险了,还有人加“火”,这是猪脑子啊!魏忠贤赶快请罪,坚决表示,修生祠都是官员自己所为,应该全部停止。

崇祯给出答案:建好的就算了,没建好的一律停止。

为了宽魏忠贤的心,还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一张免死铁券。

其实,免死铁券免不了死,因为解释权在皇帝那里。

而之后,崇祯又封赏了一批人,不是官员就是宦官,都有一个特点,都是阉党成员。

于是,魏忠贤再一次放松了,原来是自己过于紧张了。

就这样,魏忠贤一会紧张,一会放松,过去了一个多月了。他像极了煮在温水中的青蛙。

接下来就好看了。

2、逼迫辞职

魏忠贤刚放松了一段时间,事情又出来了,这一次,是有人 弹劾杨所修,此人是吏部给事中陈尔翼,他为崔呈秀辩护。

这次,崇祯以为是魏忠贤的人,但其实不是。

崔呈秀的两次被弹劾,让皇帝都不得不注重此人,或许,这就是弹劾者的目的,因为,崔呈秀的屁股实在不干净。

魏忠贤的头号大将崔呈秀,眼看要保不住了。

此时,魏忠贤做了一件极其“愚蠢”的事情,他安排人真正弹劾崔呈秀,把很多的罪责归到崔呈秀头上,尽力撇清关系。

魏忠贤安排的人叫杨维垣[yuán],他是阉党一派,却弹劾崔呈秀,同时,捧了魏忠贤。

那一刻,阉党成员都明白了,为了保住自己,魏忠贤开始抛却“战友”了,于是,阉党一派,很多人开始纷纷离心了。

而崇祯也明白了,这杨维垣是魏忠贤的一步棋,也是一步大臭棋。

到了十月二十二日,又有人弹劾崔呈秀,也弹劾魏忠贤,名字叫陆澄源。崇祯明白,此人不是阉党一派。

崔呈秀跑来辞职,这一次,崇祯批了,因为时机已经到了。

而魏忠贤也高兴了,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,丢车保帅,算是涉险过关了。

但魏忠贤没有想到的是,仅仅两日后,却多了两封弹劾他的奏折,一封是兵部主事的弹劾奏折,一封是刑部员外郎史躬盛的。

魏忠贤开始真正感到害怕了,危险正在逼近。

他跑到崇祯那里,使出了杀手锏“哭”,在崇祯面前痛哭,还哭出了新高度,换着姿势,换着声调,各种哭。这一幕,真心恶心了崇祯皇帝,一个60岁的老汉,对着一个17岁的孩子痛哭,怎么看都不像回事。

崇祯大手一挥,知道了,回去吧,好好休息吧!

魏忠贤以为哭的奏效了,其实,崇祯皇帝还在等,等更多的人出来弹劾,等一封石破天惊的弹劾疏出来。

阉党虽然势大,那些成员虽然对魏忠贤失去了信心,但直接弹劾老魏,那些人也不愿意。

划破黑暗的光明要有小人物创造,这光明来自于国子监。

国子监监生钱嘉徵[chéng]上疏弹劾魏忠贤,列出魏忠贤十大罪,这文笔,这狠辣,简直就是弹劾书中的一柄利器。

魏忠贤赶快面见崇祯,准备再大哭一场。

崇祯啥话不说,直接让身边太监给魏忠贤念弹劾疏。

只是,这份奏疏念的让魏忠贤冷汗直流,浑身颤抖,条条都往死罪上奔啊!

魏忠贤几近崩溃,想来想去,找一个人解决此事,此人名字叫徐应元,是一直跟随崇祯的太监。徐应元接待了魏忠贤,并指出一条道路:辞职回乡吧!

思来想去,魏忠贤决定辞职。

辞职书一上交,崇祯马上就批准了,效率非常高。

至此,魏忠贤的职业生涯到头了。

看这情况,崇祯好像有意放崇祯一马,但是,很快,魏忠贤的不堪操作,让崇祯举起了屠刀。

3、一网打尽

魏忠贤是个机灵人,但也吃了没文化的亏。他要回家,他仿效秦朝的王翦,汉朝的萧何,造出一种爱财的样子,如此表明自己没野心。

于是,魏忠贤让上百个人收拾了三天,收拾出四十大车货物,然后让一千名骑兵护卫护送,往家乡赶去。

但是,人家王翦也好,萧何也罢,是权力太大,害怕主上怀疑,做出的“自污策略”,魏忠贤已经没有了权力,已经是落水狗了,如此又有何用?只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穷奢极欲和飞扬跋扈。

三天后,崇祯下令,逮捕魏忠贤。

消息很快传到了途中的魏忠贤耳朵里,同时传到耳朵里的还有他曾经的亲信一个个落马的消息,想到自己被关牢狱,想到自己被严审,被判刑,魏忠贤在离家乡几十里的阜城县的一个店里自杀了,年60岁。

而崇祯这边,起初还走正规审案程序,结果,阉党成员实在太多,存在各种包庇,存在各种重刑轻判。于是,崇祯直接自己上阵,什么五虎、五彪统统杀掉,一个不留,之前自杀的崔呈秀(五虎之一),尸体挖出来,斩首。这十人,统统抄家。

然后,崇祯在整个朝廷里进行大整顿,凡是属于阉党一派的,统统处理,前后算下来,总共处理了261位官员。

魏忠贤从墓里挖出来,凌迟。客氏,从墓里挖出来,斩首。崔呈秀,从墓里挖出来斩首。

还有24人判秋后问斩。余下众人,有判长期徒刑的,有被发配充军的,有被免职的。

总之,崇祯上任仅仅两三个月,就将阉党一网打尽,从此还了朝廷一片清明,水平相当之高。

不管后续如何,仅仅从处理阉党这一事来看,崇祯皇帝虽然年纪小,但手段多,做局水平相当高,让人感觉智商碾压很多明朝皇帝。

或许是大势已去,又或许是崇祯此人的疑心较重,自毁长城(杀了袁崇焕等人),再或许是大明气数已尽,总之,智商超高的崇祯,终究没能挽救大明,最后在煤山自尽,让人不胜唏嘘!

红权岁月(为何被17岁崇祯轻松诛杀)

2.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?

高拱能当上首辅已经是个奇迹了,此人虽然能力出众,但性格缺陷太明显。当二把手屈才,当一把手失人,也许当个参政议政的助手是个不错的选择,可惜他走上了首辅之位,反而缩短了政治生命!

导致高拱输给冯保和张居正的原因,除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外,他不懂政治平衡的重要,妄图排斥冯保,压制群僚,独霸朝政。这个举动导致自己四面受敌,成了孤家寡人,同时又引起李太后的反感和警觉。再加上被人算计,失败是早晚的事。

高拱的性格缺陷,导致他四面树敌

高拱性情刚直,刚直得不通人情世故,高拱性格暴烈,暴烈得让人厌而远之。不管发生什么事,只要与他相左,必定以你死我活的方式,得到他想要的结果。

所以,与他交往没有协商,更没有妥协,只有服从。这种态度别说政治生活,即便常人交往也是行不通的。

高拱几十年政治生涯,几乎没有盟友,更没有长久的盟友。徐玠举荐提拔他一步步走上高层,他把徐玠逼得告老还乡。张居正帮他复出,他视张居正为跟班。内阁大臣,被他折磨走了四个,甚至逼得有人不惜对他大打出手。

帝国最高领导层,差点成全武行,高拱的性格缺陷,成了引爆内阁的雷管。

其实,高拱因此吃过亏,被贬黜了一年多,可惜他本性难移,再次回到内阁后,当了一把手,变得更加极端,更加暴戾!

这种性格即便没有冯保,总会有人起来扳倒他,就像一课长在路当中的歪脖树,早晚会被砍掉!

其实,作为内阁首辅,首要的任务不是个人的能力,更不是个人意见的对错,甚至不是权力大小,而是营造一个好环境,让大家各尽所能。就像他自己在复出时所说,与诸君一起为国事尽心。可惜他做不到,性格使然。

不懂政治平衡术,将冯保推向对立面

政治最讲求力量的平衡,既保证大方向正确,又保证不会一言堂。这样的生态模式才是稳定且安全的。

高拱不懂,他要集权,准确说要独霸朝政,让所有人成为他的跟班,让多极世界变单边政策。甚至他连盟友的建议都不愿意听,让朝堂变成他的独唱会,而且是没有伴奏的清唱!

司礼监的参政,绝不是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,否则它也不会存在百余年。张居正的孤傲和清高,让他看不起太监出身的冯保。

一片大森林里,即便是一只蚂蚁,也有它存在价值,你可以无知,但不可以横加戕害,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。

冯保这只被高拱肆意践踏的小蚂蚁,一旦发威,也可以啃光一头大象。何况冯保代表的不是他个人,而是一种生态模式。高拱要捣毁也不是冯保个人的前途,而是帝国的政治模式。

一个人与整个体系为敌,高拱太自不量力!

张居正的背后一刀很要命

毫无疑问,张居正的手段有点下作,明里叫哥哥暗里捅刀子。这就是张居正跟高拱的差别,为了结果,张居正不太在乎手段上的亏缺。就像他用人,宁可用德行亏缺的循吏,也不用德行高尚的腐儒。

其实,扳倒高拱,不能怪张居正,实在是这个人太难合作,已经把内阁搞得分崩离析了,他不倒,塌陷的将是大明帝国的天地!

张居正也给了高拱机会,当年高拱复出,就是张居正鼎力相助,怎奈此人不上道。无论于公于私,张居正都必须除之而快!

于是,就在高拱准备对司礼监砍下夺命一刀时,张居正突然反水,提前在他背后下刀!

当高拱志满意得,准备面见太后,请太后在他废除司礼监的条呈上盖章时,李太后扔给他一道罢职归养的旨意。可怜高拱如雷轰顶,准备好的台词,一个字都没来得及说,就从此告别政坛!

皇帝需要安全感,高拱托大不尊

李太后为什么不支持高拱,她应该知道高拱的能力,及对先皇的贡献。

很简单,高拱没有给皇帝和太后留下安全感,甚至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。他们感觉到的只有高拱的咄咄逼人和轻视。

高拱是先帝隆庆皇帝的老师,资格老,深受尊敬。大概他自我感觉太良好,对小皇帝不发放在眼里,居然说小孩子懂什么政治!

这话虽说是真理,但如果对象是皇帝,那就是你做臣子的毫无人臣之礼,大不敬。虎视眈眈的政敌,当然不能错过这么重要的证据!

再说司礼监,司礼监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奴,用来代表皇帝,监控大臣的工具。所以,他们代表的不是他自己,而是皇权。高拱竟然要剥夺司礼监的权利,请问你想干什么?这样的臣子能让人放心吗?

李太后未必不懂张居正和冯保的心思,但在司礼监的问题上,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,并不是李太后糊涂,听人挑拨那么简单。

张居正与冯保为何结盟

客观来说,朝中真正能抗得起大梁的人选本来就不多。冯保和张居正,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大伴,一个是万历皇帝的老师,两人相交颇多,冯保对张居正的能力是清楚的,不单纯是两个人的私利。

张居正做事的风格更加灵活,不讲死理,也不愚昧地死守文章道德,这点更容易与冯保的身份形成共鸣。

张居正也很清楚,首辅大臣要想做事,没有司礼监的鼎力支持,根本行不通,这就是环境,只能妥协,不可抗拒!

既然冯保愿意联盟,张居正求之不得。当然,出于文人士大夫的自尊,张居正与冯宝表面上保持了一定的距离。

对李太后来说,冯宝她是放心的,张居正这位帝师,她也是放心的,她和两人同心协力,一心推行新政,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!

综上所说,是高拱自己的性格缺陷,和霸道的作风,以及政治上的幼稚,把自己搞下了台。他的下台,为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,做足了鸣锣开道的功课!

3. 明朝的首辅是否就是宰相?

前年热播的某部电视剧中,有一段台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。

由于朱元璋废了“中书省左右丞相”,明朝再无“丞相”这一官职,所以很多人对明朝的印象就是没有“宰相”了。

然而,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准确的。

因为所谓“宰相”,是指对辅助帝王、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。某位官员并不是一定要被冠以“丞相”名号,才算是“宰相”。

打个比方说,一个省的长官,清朝称巡抚,汉末则叫州牧,清朝巡抚权力远不如东汉末年的州牧。但我们不能因为清朝一省最高长官不叫州牧,权力远不如当年的州牧,就说清朝没有省级最高长官了吧?毕竟巡抚和州牧的职务名和权力虽然不同,但它们的工作职责是类似的,都是代中央管理一省要务的最高长官。

明朝首辅和宰相的关系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“相”这个职务设立之初,权力非常大。西汉早期的丞相,享有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剑履上殿,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待遇,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

但是,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了,所以皇帝很快就开始限制丞相的权力。

具体来说,就是把相权收回一部分,转交给其他人。用内朝官管外朝官,用自己的心腹架空丞相。

那么,心腹指得是什么人呢?

每个朝代还都不一样。

西汉从元帝开始,“真宰相”是大将军,正经的丞相只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。

东汉时期,丞相这个职务直接就没有了,所谓的宰相变成了“三公”。后来,皇帝又剥夺了三公的权力,导致三公坐而论道,一切政务全归台阁处理。

于是尚书台的“尚书令”和“尚书仆射”就变成了真宰相。当然,东汉后期曹操又恢复了丞相,这属于特殊情况。

唐朝情况略有不同,但大体一样。唐朝前期的宰相叫“中书令”、“尚书令”、“侍中”,但皇帝觉得宰相们的权力太大(这已经是“群相制”了) ,便就跟当年的东汉一样,又把原有的三省长官虚位处理,朝廷的真宰相变成了“同中书门下二品”、“同中书门下三品”等。而这些职务,理论上可以授予任何官员,哪怕是九品芝麻官都可以。

从这种变化就可以看出,其实唐朝虽然有宰相制度,但唐朝宰相也是样子货。而那帮真宰相并没有制度保障,皇帝说撤就能撤,这与明朝的大学士,其实没多大区别。

晚唐以至五代,军阀政治达到顶峰,唐朝中前期确立的宰相制度彻底废了,变成了枢密三司各有职衔,而宰相不过是虚位而已。这就又变得跟汉末一样了。

时间来到宋朝。宋太祖收藩镇兵权后,宰相制度又得以恢复,但宋朝跟唐朝一样,朝廷正经的宰相都是虚衔,相权实际掌握在二府三司手里。后来宋神宗改革,废除了二府三司制,恢复了正副宰相制,但没过多久,尚书左、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又被“门下侍郎”和“中书侍郎取”取代了。

再来说明朝内阁。

朱元璋废丞相后,皇权、相权一手抓,把他累的够呛。后来的朱棣觉得这样不行,就设立了内阁制度。

起初,内阁没什么权,大学士只是五品,具体工作就是辅佐皇帝办公,相当于秘书。这就跟汉朝的“尚书”,唐朝的“同中书省下二品”是一样的概念,都只是皇帝的临时秘书。

后来皇帝开始偷懒了,于是内阁权力就大起来了。不过,这时候让一群五品官去管六部尚书那些二品官,部长们肯定不听话,肯定会产生政令不通的问题。于是后来的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就干脆让六部尚书、侍郎等高品级官员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。如此一来,内阁成员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,权力也增强了。

但面对文官集团的坐大问题,皇帝也是寝食难安,于是明朝皇帝想到了一招,即仿效当年的汉唐,让宦官集团制衡文官集团,把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,让宦官和文官形成了制约局面,导致明朝的文官集团经常被太监欺负,画面极度难堪。

但是,像这种难堪局面在历史上并不罕见,别的朝代也一样。比如说汉朝,到底有几个正经宰相是有实权的,恐怕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。汉朝的尚书一开始也是秘书,但后来干着干着就变成了宰相,主管行政了。刺史一开始只是管监察,但干着干着就变成地方行政官员了。还有唐朝,三省长官是最初的宰相,但干着干着就让临时宰相取代了。终唐一朝,到底有几个实权宰相是三省长官,恐怕也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。

咱们国家历史上,很多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和纸面上的规定,完全是背离的。汉唐的宰相制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。

所以,如果要问明朝大学士是不是宰相。我可以明确的说:从制度上来说,不是!因为明代的丞相早在太祖朝就废掉了,而且朱元璋也不允许后世皇帝设相位。但如果以权力而论,那么明朝后期由尚书、侍郎充任的大学士就是宰相。

换而言之,如果明朝大学士不是宰相,那么汉朝的尚书,唐朝的“同中书省下二品”同样也不能算是宰相。因为他们也没有宰相应该有的一些待遇,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“相”。

但如果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不能称之为宰相,那咱们的历史上,还有宰相吗?或者说,还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宰相这个职衔的?也就是既有宰相之名,也有宰相之实的?

总的来说。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宰相,要分具体情况,要分人。这就跟开头提到的某热播电视剧中的台词一样:李达康当县长,那县长就是一把手,李达康当书记,书记就是一把手。到底谁是一把手,不是看职位,而是看人。是政治实力到位才做得宰相,而非宰相本身能带来足够政治实力。

西汉的开国功臣申屠嘉,在汉景帝时期担任丞相,这是妥妥的宰相了吧?可他居然被晁错气死了。而当时的晁错仅仅只是一个俸禄一千多石的内史。晁错当时有皇帝支持,他就是能压制着申屠嘉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

还有张居正,你说他和胡惟庸比,到底谁的权力更大?胡惟庸是丞相,也是真宰相,但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未必比张居正这个不敢以宰相自居,时时要受太监冯保限制的内阁首辅大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作者:“作者”,版权归作者所有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信息贵在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@88.com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。
(29)
小说:仙帝重生地球,原本以为无敌,不料一
上一篇 2024年03月10日
暂无数据
下一篇 2024年03月10日

相关推荐

  • 王爷的小青梅熟了(有哪些好看的青梅竹马的宠文小说)

    评价:喜欢温馨搞笑的亲们一定不能错过这篇,男主真的超稿笑,而且极度闷骚!!!还有些小小的腹黑,女主的性格也是不错的类型,非常值得一看!...

    2023年12月28日
  • 晶合集成、长鑫存储近期怎么样了,其他半导体芯片企业的业...

    再说合肥造芯。近期A股绿油油的,上证指数低迷,集成电路板块两极分化。晶合集成上年度业绩预告营收70.6-74.13亿,归属所有者利润1.7-2.55亿,同比下降91.63%-94.42%。近两年上市的企业约有75%的业绩发生变脸。半导体存储是...

    2024年02月03日
  • 绝世战魂全文免费阅读(绝世战魂主角是介绍)

    秦南:本书主人公,临水城秦家少主,为人重情重义,无所畏惧,无所不战。在秦南十岁的时候,曾遭天雷劈中,获得了来自太古被封印的战神之魂。在十八岁武魂觉醒仪式上,觉醒武魂之后,献祭自身武魂,唤醒了战神之魂,从而开始了一场逆天之旅。为无上天尊周帝和无...

    2024年02月04日
  • 2:0!孙兴慜仰天长啸 约旦创造2大历史 淘汰韩国晋级决赛 国足躺枪

    在经过淘汰赛的16强和8强争夺之后,亚洲杯已经正式步入半决赛阶段,半决赛首回合首场比赛在韩国与约旦之间展开;韩国队无论是实力阵容,身价和世界排名都是优异于约旦,加上孙兴慜,黄喜灿等旅欧球员,韩国自然是被看做晋级的大热门。然而经过90分钟的角逐...

    2024年02月07日
  • 微前端的未来(微前端技术)

    本文最初发布于博客BetterProgramming。从2021年年底到2022年最初的几周里,我花了一些时间来研究微前端到目前为止的发展情况。我分析了让团队陷入挣扎的不同挑战,长期以来导致耦合的反模式,以及用于解决这些问题常用的模式。我们发...

    2024年02月26日
返回顶部